欢迎访问南京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网站

南京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工作动态

跟着方志游南京|寻访“十里秦淮”西五华里有故事的老地名——来凤街
责任编辑:  文章来源:方志文化传播处  发布时间:2025-07-21 10:59  阅读次数:显示稿件总访问量

在集庆路与下浮桥之间,一条千米长街依偎着明城墙延伸,这便是来凤街。


金陵省城古迹全图局部


来凤”之名由来已久,源于一则凤凰栖息的奇闻。相传古时有人在此行善埋宝,次年引来凤凰栖息,百鸟朝鸣。邻近的庙宇遂名凤游寺,山上高台称凤凰台。凤凰台作为金陵重要的文化地标,其意象早已融入城市血脉。唐代诗人李白登临怀古,写下《登金陵凤凰台》,一句“凤凰台上凤凰游,凤去台空江自流”,成为千古绝唱。


清代陈作霖《凤麓小志》“凤凰台图”


而来凤街因位于凤凰台西北,取“凤从西北来”之意,便得名“来凤”。清代陈作霖《凤麓小志》记载:“(凤凰台)在花露岗南……又西为来凤街,仍以凤名其里也。”

来凤街紧邻秦淮河,历来是交通便利、人烟稠密之地。明清时期,来凤街北段另有其名——菱角市。陈作霖在《凤麓小志》中描述道:“秋收时菱藕市场在此,故名。”并称其存当时负贩之名也。”秋日菱藕飘香,交易兴旺,喧闹市声隔水可闻,俨然一幅城南水乡市集的鲜活图景。

到了晚清时期,规模宏大的“江南铸造银元制钱总局”在此设立。高大的烟囱耸立天际,机器日夜轰鸣,老南京人亲切形象地称之为“洋钱厂”,成为了近代南京工业的重要地标。《凤麓小志》中有一幅珍贵的“辗银元铜片机器图”“机器购自英国博明敦厂,于光绪丁酉年冬月开铸”字样清晰可见。



1949年后,厂区历经接管、合并与更名,至1959年定名为南京第二机床厂。直至2012年,这片承载了百余年产业变迁的土地再次华丽转身,转型为汇聚创新活力的“南京国家领军人才创业园”。



今日行走来凤街,创业园内的百年老厂房经过精心修缮,焕发新生,容纳着新兴业态。街道的另一侧,老城南的市井生活仍在延续。家常菜馆饭菜飘香,杂货店供应日常所需。行至北段,紧邻巍峨厚重的明城墙,历史的厚重感尤为强烈。



从菱角市集的水乡交易到造币厂的机器轰鸣,直至今日创业园区的创新脉动,这条背倚古城、面朝秦淮的街巷,始终以其独特的方式,参与并见证着金陵城南的蜕变。


拟稿:许吉云
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 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审核:窦予然

发布:王思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