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南京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网站

南京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工作动态

南京记忆|风波桃叶渡
责任编辑:  文章来源:方志文化传播处  发布时间:2025-09-08 12:05  阅读次数:显示稿件总访问量

薛冰


秦淮河与南京城相依相生,流淌过数千载春秋,却也让人有着“一部二十四史从何说起”的感慨。当我们试图触摸这条河的脉络,一个小小的渡口——桃叶渡,其背后的古老歌谣和历史故事,指引着我们探寻秦淮河的过往。



十里秦淮从东水关入城,流经的第一个景点,便是桃叶渡。曾经点缀两岸的朱雀桥、邀笛步等六朝胜迹,如今大多已无处可寻。除了面目全非的乌衣巷,只剩下桃叶渡依旧在河边守望着时光。而它的留存,多半是因为那首传唱千古的《桃叶歌》。

桃叶渡有此幸运,多半是因为王献之的《桃叶歌》。广为流传的《桃叶歌》,是这样写的:

桃叶复桃叶,渡江不用楫。但渡无所苦,我自迎接汝。

其实,除这首之外,《乐府诗集》中所收的《桃叶歌》还有三首:

桃叶映红花,无风自婀娜。春花映何限,感郎独采我。

桃叶复桃叶,桃树连桃根。相怜两乐事,独使我殷勤。

桃叶复桃叶,渡江不待橹。风波了无常,没命江南渡。

渡江不用楫”“渡江不待橹”的意思,是说江上风急,无须用(或无从用)楫、橹,巧用帆樯借助风力便可渡过。“但渡无所苦”,则是岸上的王献之在宽慰船上的桃叶。而“风波了无常,没命江南渡”,一样是说风波,感受却又大不相同的。


清《桃渡寻诗》图


桃叶渡的位置在秦淮河的北岸,而王家所住之地则在秦淮河南岸。南岸也有渡口,同样名传千古,即六朝秦淮四航中的骠骑航。因此可以肯定桃叶渡不是王献之迎送桃叶的地方,而只能是桃叶独自南归时登船的渡口。明知风波无常,仍要搏命南渡,尤可见出桃叶的真情。


清人画《秦淮放舟》


自此之后,桃叶渡被历代诗人吟咏不绝。然而原本至关紧要的“风波”二字,却渐渐淡出,化为桃红柳绿的“渡头春水”。这也难怪,今人身临其境,沿河两岸的风光另作别论,首先入眼的便是水面狭窄,不过一二十米,实在想象不出如何兴风作浪。

其实,六朝时的秦淮河,确曾是一条波涛汹涌、风波无常的大河。当时的朱雀桥的位置在中华门东面长乐渡一带,也就是如今的信府河中段,通大油坊巷。而桃叶渡接近秦淮河与青溪的交汇处。

需要说明的是,我们现在看到的桃叶渡,秦淮河水是沿着城墙北行至东水关进城的。但是在南唐建金陵城之前,从东面浩浩荡荡而来的秦淮河水,自然没有城墙约束,应该是在赤石矶北端、白鹭洲公园一带即进入城区。作为六朝时期南京的一个重要渡口,由此乘船出发,可以沿秦淮河顺流入江;可以溯秦淮上游,转入南运河前往苏、杭;也可以由青溪北行进入六朝宫城区。



换个角度说,从武定门节制闸到淮青桥一带都是水面,白鹭洲公园正是古代秦淮河河道的遗存。直到明代晚期,桃叶渡旁尚有柳浪湖,白鹭洲公园以西与夫子庙前秦淮河之间,仍是一片沼泽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,园内湖水东边仍直抵城墙根,城外就是从东而来的秦淮河。

由桃叶渡和白鹭洲公园的位置,我们甚至可以推测,当年乌衣巷的位置很可能不是在今文德桥畔,应该更往南一些,至少须到今长乐路一线。

《白下琐言》卷二中称“今剪子巷,盖古乌衣巷,晋时王、谢多居此”,剪子巷尚在长乐路之南,近中华门一线了。南宋张敦颐《六朝事迹编类》:“桃叶渡,在县南一里秦淮口。”“乌衣巷,在县东南四里。《晋书》:王导、纪瞻宅皆在此巷。”


乌衣晚照(左)、秦淮渔唱(右)


或许因为秦淮水面过于宽阔,也或许因为桃叶渡的作用不仅用于摆渡到对岸,所以自六朝迄隋唐,一直未见在此处修造桥梁的记载。清朝小说《儒林外史》中也提到,直到清乾隆年间,从桃叶渡登船,还可以一直荡入城中进香河。

或许正是因为如此,桃叶渡才留下了那么多迎来送往、离情别绪的诗词。


桃叶渡遗址


(节选自《南京史志》2017年第一期、第二期,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)


审核:窦予然

发布:梁 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