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南京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网站

南京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工作动态

南京记忆|风雨沧桑“东牌楼”
责任编辑:  文章来源:方志文化传播处  发布时间:2025-10-10 10:59  阅读次数:显示稿件总访问量

谷万中


南京有个古色古香的老地名,叫东牌楼。它位于夫子庙西南,北靠幽静的瞻园路,南临古朴的武定桥,紧紧依偎着终年流淌不息的十里秦淮这条母亲河,是一条历经风雨沧桑的古老街道。


南京市城区地名图(局部)


这座东牌楼,与闻名天下的南京夫子庙“西牌坊”仅咫尺之遥,有“西牌坊前东牌楼”的说法。这楼明明紧挨着夫子庙的西牌坊,为何却称东牌楼?这个问题让不少细心的朋友百思不得其解。更有人想当然地认为,它肯定与夫子庙的牌坊有关联。

可实际上,东牌楼的来历与夫子庙并无任何关系。这座在历史上曾颇具规模的牌楼,是曾国藩于1864年所建。当时,他为了标榜攻克“天京”之功,命人在道署衙门(今瞻园路)旁边不远处竖起一座喜庆牌楼。因为牌楼位于衙门之东,其所处的道路遂便被称为东牌楼。



如今路还在,牌楼却不是原来的那座了,而这条曾经窄短的街道,记录着许多过往的岁月。



老街酱园


20世纪80年代中期,那时的东牌楼,沿街有杂货店、车木行、老虎灶、理发馆、皮匠铺,还有城南著名的聚美酱园和消防三中队等,南京市第三十二中学(今南京市财经学校)位于老街的西部。


旧时木质结构的小店铺


当年我家就住在附近,对东牌楼旧貌至今仍记忆犹新。我年少时的许多同学、工作后的同事也曾散居在老街周边。记得当时街道西首左侧是一家二层楼的小烟酒铺,是木质结构,楼下经营生意,我同事一家就住在阁楼上。道路西首右侧的几进院落,属于区房管部门,是其维修部。



聚美酱园是家老店,原本位于长乐路与东牌楼交界处,是长乐路东段一家著名店铺。后来与东牌楼内的消防队驻地进行场地置换,聚美酱园的店面扩大了。在南京众多酱园老字号中,聚美酱园前店后场的规模算是比较大的。其店面装潢十分大气考究,整个店堂主色调是深枣红色,柜台高大宽阔,鎏金牌匾富丽堂皇。后场占地面积较大,摆放着一排排大口径水缸,盛放各种腌制、酿造的商品,缸上一只只锥形大盖让人印象深刻。

由于贴近民众日常生活需求,热忱为老百姓服务,当年聚美酱园的生意十分红火。下午三四点钟过后,店前常常排起长队,购买酱菜的人络绎不绝。供应的主要品种有:萝卜干、大头菜、各种腌制的酱以及各种调味品,最受顾客青睐的,当属以各种新鲜小菜为原料切丝而成的那种什锦菜。说来有趣,当时的包装多是既清洁又无污染的新鲜荷叶。



三毛之父”


写到东牌楼,就不能不提一位声名卓著的大导演——严恭。他是曾经风靡全国的电影《三毛流浪记》《祖国的花朵》《满意不满意》等优秀影片的导演,也是广大电影观众心中的“三毛之父”。



严恭自小就居住在东牌楼里的党家巷。

他曾经由衷地感叹:“我是在夫子庙泡大的!”他知识的启蒙与积累以及丰富的阅历,都受到夫子庙那个充满魅力的大世界的影响。

那些古老戏曲和民间说唱艺术,在严恭幼小心灵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。他经常在夫子庙茶歌厅里看各种“文明戏”,后来回忆起来,他还清楚地记得,当时“在奇芳阁旁一家歌厅里,还上演过大仲马的《茶花女》”。严恭对戏剧艺术的热爱大概就源于此。



手艺高手


街中段东侧有一户人家,住的是二层楼房,房况较好,在周边房舍中堪称鹤立鸡群。房子的主人倪师傅,是一位远近闻名的“修绷子”工匠。不用看别的,只要看他的那双手就够了。那双手上结满厚厚的老茧,犹如一个个小鹅卵石。他的手劲特大,毫不夸张地说,假使让倪师傅用铁丝做只弹弓,根本就无需动用钳子。


传统手工制作棕绷


倪师傅专职从事绷子床垫的修理,就职于南京某星级宾馆。他不但技艺高超,而且待人坦诚,业余时间帮人修理绷子,价格公道,童叟无欺,预约的客户不断,常常有人慕名而来。30多年前,我家请他修理过的棕绷,至今还在正常使用。

昔年的东牌楼固然有许多难忘的记忆,但由于街道狭长,路两旁的房屋破旧不堪,早年的东牌楼已被改建一新。



眼下,古老的街道面貌一新,与夫子庙的秦淮风光带融为一体。每年春节前后,这里是传统的迎新春夫子庙秦淮花灯市场的所在地。节日期间,花灯的展位鳞次栉比,引人注目,是过年期间游览夫子庙的广大游人必到打卡地。

如今的东牌楼老街,街道宽敞平坦,楼宇高低错落,亭台楼阁优雅别致,秦淮河水清澈见底,古河两岸绿化郁郁葱葱,令来此游览的人心旷神怡。那些老街的过往烟云,渐行渐远的“城南旧事”,或许将永远留在人们脑海里。


(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)


审核:窦予然

发布:梁 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