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南京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网站

南京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工作动态

跟着方志游南京|烽火照江明,涛声诉兴亡——三宿名崖上的百年凝望
责任编辑:  文章来源:方志文化传播处  发布时间:2025-11-20 12:02  阅读次数:显示稿件总访问量


巃嵸怪石,似狮蹲而怒,虎卧而起。

又似深林藏古庙,四壁揶揄之鬼。

凹者成盂,凸而为髻,缝裂香花媚。

披麻斧劈,画家皴法都备。

堪叹畴昔金人,兵残阵折,三宿悬崖蔽。

半壁江山非正朔,也有神灵怪异。

穴肯藏狐,鼠能依社,造化知何意?

至今洞口,栝藤老蔓阴翳。


——清 郑燮《百字令 三宿崖》


清乾隆十八年(1753),江南秋冬连绵的雨水打湿老郑的青衫时,他正持伞立于舟上,仰望雨中的狮子山。

他刚从山东去任南归,本欲直过金陵回扬州去,路过此地时,却见嶙峋怪石在雨中竟如怒狮昂首,石孔里飘出的江雾仿佛带着铁锈的气息。

他登岸时,雨水顺着岩壁流淌,江风骤起,激起浪涛拍岩,恍惚间,仿佛数百年前的滚滚江水朝他涌来。


《江宁省城图》局部


那是五百余年前旧山河里的往日烟尘。

南宋绍兴三十一年(1161)冬,虞允文的官船下碇。船头犁开的浪纹尚未散尽,这位不日前才大败金军于采石矶的将领,正倚着桅杆眺望建康城阙。江风卷起绯袍的下摆,战靴上还留有月前在采石矶滩头沾染的血渍。

建康城到了。”身边士卒低声提醒。

虞允文抬眼望去,江岸狮子山黑影如伏兽,山脚一处岩洞森然。

将士们靠岸泊船系舟,整顿时虞允文已然登岸,顺着嶙峋的石径前行几步,前方岩体嵌空玲珑,中空有洞,洞中流水声潺潺如低语。

有生在附近的老舟人禀道:“此系多年江涛穿石而成。”

兵卒点燃松明,火光跃上石壁,虞允文转头看去,只见石上斧劈般的皴纹。



次日破晓时分,借宿于狮子山静海寺的老郑攀上崖顶,方看清这石头原是狮子山咬进江中的残齿。江风卷着水汽扑进岩穴,发出陶埙般的呜咽。此时雾散云开,只见岩洞深处端坐着石佛,衣褶里渗着潺潺水痕。恰逢朝阳初生,斜照浸透石鳞,整座崖顿成蹲踞的金毛狻猊。

江鸥展开洁白的羽翅,掠过江面,老郑的视线随它们眺望上,浪涛拍岸声里,初升的红日在江面折射出粼粼波光,仿佛当年与南宋对战采石矶的四十万金兵化作鳞鱼,正紧咬着虞允文的舟楫在时光中洄游。


明 朱之蕃编陆寿柏绘《金陵四十景图·宿崖灵石》


次日晨雾未散时,虞允文借着曦光去瞧山石崖壁,岩上尽是江涛冲刷出的孔窍,藤蔓漫漫缠绕石棱,自然的鬼斧凿得好似江南园林里的假山。转过弯,却见岩洞旁有处好地,恰可望见江心那一点沙洲。

虞允文又看向石壁上江涛冲刷的孔窍,恍惚又听见采石矶上隆隆鼓声。忽而有飞羽掠过,他回过神来瞥见岩缝里栖息着一只江鸥,大概是被虞允文占了歇脚处。虞允文看着眼前的白羽,恍然想起采石矶血战中它那些绕桅哀鸣的同族。

彼时金国完颜亮携四十万大军来犯,恰逢宋军主将王权被罢职,奉诏接手此处的李显忠还未至,军无主帅,士气涣散。他一介文臣,不得已挺身而出,收拢剩余的一万八千余兵和几百匹马迎战。金人生于北方,不擅水战,竟叫他携此残兵,假破釜沉舟之勇大败之。


清 高岑编绘《金陵四十景图·三宿岩》


第三日,天色乍然好转,老郑立于三宿崖旁远眺,太阳正从长江东边一点点升起来,照耀着金陵城。

岩洞外藤蔓织成的翠幕像是突然裂开了一道缝隙,他好奇地探头看过去。这苍藓覆盖的褶皱里,藏着狐鼠巢穴,亦肯容江鸟暂歇,此刻看来,倒像是能蜷下半卷建康旧事。


清 徐藻编绘《金陵四十八景·三宿名崖》


第三宿,晚夜安宁。虞允文在山岩前系舟远眺,西望长江,白练蜿蜒;东瞰建康,灯火零星。江风吹动舟上旌旗,猎猎作响。

次日启程前,忽听不远处岩洞深处传来异响,他循声转头,竟见一暗渠通江,水声激荡,竟似战鼓。

江水浸染朝霞时,舟发顺流,虞允文回望处,山石嵯峨,好似他老家后山那片嶙峋的假山——也是这般瘦皱漏透。



老郑离寺时,有老僧来送他。老郑回望三宿崖洞,忽见岩洞中似有青袍一闪,定睛看时,原是藤蔓摇曳的错觉。

施主可见了什么异象?”老僧见他神色有异,好奇询问。

老郑只是摇头:“非异象,乃正气耳。”

他复乘舟往南回乡时,阜螽正低鸣着,把三宿岩的传说融进静海寺的暮鼓声里。


拟稿:钱秋睿

审核:窦予然

发布:梁 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