党纪学习教育|“服官数十年 起居如寒素”——陶澍
陶澍(1779~1839),字子霖,号云汀,湖南安化人。嘉庆七年(1802)进士,由京官而外放,自小吏而总领一方,历任御史、户科给事中、山西按察使、安徽布政使、安徽巡抚、江苏巡抚、两江总督。在各任内,都能实心任事,政绩斐然,官声极佳,是清朝中后期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封疆大吏。
陶澍
提起陶澍,人们首先想到的或许是他在试行海运、改革盐法等方面所取得的辉煌业绩,以及他在辨识人才方面的独到之处。其实,他的清廉之名在当时也广为人知,史称“服官数十年,起居如寒素”。道光皇帝曾赞誉他是本朝自于成龙以来的又一值得群臣学习的清官。
陶澍所处的时代正是清王朝历经“康乾盛世”而转向衰颓的时期,经济萧条,吏治腐败,大小官吏苟且取巧,贪财营私,实心办事者寥若晨星。整个官场政治环境十分恶劣,就连当朝道光皇帝也不得不承认,“世风日下,人心益浇,官不肯虚心察吏,吏不肯实意恤民,遇事则念及身家,行法不计及久远”。这让他既恨又怕,担心这样下去想要找一个能够托付重任的人都非常困难。
陶澍书法
身处如此恶劣的政治环境之中,陶澍却能一反颓败政风,洁身自爱。他强调为官之本莫重于廉,只有为官廉洁,才能做到公正无私。认为清廉为政,就好比树木之有干,枝盛叶荣;水流之有源,支茂流远。陶澍认为州县官吏选任得当与否也十分重要,因为州县为亲民之官,只有州县官选任得当,天下才能够治理得好。正因为如此,他特别注意对州县官的择选。就任江苏巡抚后不久,陶澍就针对当时江苏官吏“进阶太杂”,“倖进之辈,滥厕其间”,不理民事的弊端,注意察访、任用才德兼备之人,从而大大改善了这种吏治不清的状况。此后在主理河工、漕运、盐政时,陶澍也都强调选贤任能。他曾批评河务废弛,虚耗国家钱粮,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主政官员任意引用私人,从而使得“国家数千百万有数之钱粮,填无底之河”。
在大力整饬地方吏治的同时,陶澍更能以身率属,自律在先。他曾自拟对联表明心迹:“要半文不值半文,莫道无人知者;办一事须了一事,如此心乃安然。”这可以说是陶澍居官为政的准则,也是他一生廉政勤政的真实写照。
陶澍清正廉明、以身作则,江苏地方传为美谈。道光十年(1830),陶澍升任两江总督。到任之初,两淮盐政衙门就依照惯例奉送所谓“赏需银”二万两到总督府。这种“赏需银”,表面上看是合法收入,是总督支持盐务应得的报酬,但实际上却是盐政官员为保证自己能够长期留任肥缺,而对上级主管高官的一种贿赂。在当时的清朝官场,面对贿赂馈赠,“廉者有所择而受之,不廉者百方罗致”。因此,这份“赏需银”,无论是对馈赠者还是对收受者而言,都不过是份稀松平常的“意外之财”,可拿可不拿。然而,面对这份“意外之财”,陶澍不仅不曾动心,拒不收受,反而明令予以裁革。
次年,他兼理两淮盐政,又以“本任总督,养廉已极优厚”为由,拒绝再领取盐政养廉银,提出将其本人应得的该项养廉银全部缴还,归入节省项下,解交户部充用。在他的带动下,盐政衙门每年裁革各种浮费多达16万两。当时各级官吏千方百计捞钱自肥,挥霍浪费,而陶澍却能退掉应得的养廉银,少讲排场,节约办公开支,实属难得。由此可见,陶澍在居官过程中始终不忘一个“廉”字,时人称赞他“胸怀无城府,待人表里如一”,可谓评品精准。
陶澍的廉政作风,还突出地表现在他提倡节约、力裁浮奢上。道光十三年(1833),长江发生水患,两江辖地受灾严重。陶澍号召富绅士商和各级官衙节省费用,救济灾民,并身体力行,率先裁减了总督府的筵宴、交际、土木等费用。他本人在视察吴淞江水利工程时,仅乘一肩舆,还经常徒步而行,所到之处,下属官员凡以酒肉招待,均遭到他的斥责。在主持盐政时,陶澍也是将“酬酢、结彩、凉篷、钟表、装璜”等讲排场、摆阔气的开销等全部裁汰。由于他首当其冲,带头节俭,两江所属的各级官府才不敢再像从前那样大事铺张,从而裁省了数目巨大的浮费。
道光皇帝为陶澍题“印心石屋”匾额
陶澍在官吏贪财营私恣行的社会环境下,能够始终坚持其勤政廉明的作风,与他“民为邦本”的思想分不开。他生长在安化农村,干过砍柴、放牛、捕鱼等体力劳动,因而深深懂得民间疾苦。他在为官之后,往往能够吃饭想到耕夫,喝茶念及茶农,为民众办起事来自然也尽心尽力。在江苏兴修水利工程时,他常常夜以继日地亲自勘验工程质量,从而使其主持修竣的水利工程能够确实起到防洪抗洪的作用,吴中地区为此获益数十年。在安徽抗灾救灾时,他带头捐银3000两赈济灾民,并亲自奔走于受灾各州县,部署各地疏导积水、补插晚禾、抢修水利等事宜,还号召各州县相互扶助,共度灾荒,大大地减轻了灾害损失,灾民也得到了较好的安置。
正是由于陶澍关心民间疾苦,为百姓办了不少好事,因而深得百姓爱戴,纷纷称之为“陶青天”。离任之时百姓更是攀辕洒泪,随行相送,依依惜别之情溢于言表。他当年离开川东时,当地父老便随行相送十余里,且作诗“来何暮,去何速,何时重来蜀民福”,以表达对他的不舍之意。
道光十九年(1839),陶澍因病卒于两江总督任内,时年62岁,讣音所至,两江百姓痛悼,含泪祭奠。至今在他居官任职过的地方,民间还流传着不少他为官清正,微服私访的故事,如《陶澍私访南京》就作为淮剧的传统保留剧目,在民间常演不衰;在他的家乡湖南安化民间,至今也还在传讲“陶澍回老家,装了十二船砖瓦石”的故事。据说陶澍病逝之后,曾有淮商因感其恩德而赠送白银400万两,但陶夫人黄氏却拒不接受,且说:“夫子生无亏,死无歉,家世儒素,生计非所求。”面对如此巨大的诱惑,陶夫人能不为所动,足见陶澍的清廉遗风已深入其家人心中。
拟稿:秦翠红
审稿:朱 颖
审核:窦予然